受昨晚期棉跌停拖累
郑棉跟随下行
近期郑棉主力合约走势
近日,国际棉价下行,ICE期棉昨日跌停。从基本面来看,棉花进入收割季,产量逐渐明晰,根据10月USDA供需报告,全球棉花产量环比上月略有下降,当前美棉收割进度为37%,因当前棉价处于低位及美棉优良率偏低,市场对美棉减产仍存预期。数据显示,10月16日当周,美棉优良率为31%,去年同期为64%。全球棉花市场消费继续恶化,10月6日数据显示,美棉当周出口销售净增17.96万包,处于年度低位。
国内市场来看,我国棉花产量微增,近期*地区籽棉收购价格有所抬升,但未出现抢收局面,成交价格低于去年。国内秋冬市场订单不温不火,下游以去库存为主,主动备库积极性不高,当前国内上年度结转棉花库存偏高,纱、布库存小幅下降,出口市场表现尚可,但后市信心不足。整体来看,需求仍主导棉花市场,内地库棉花现货以及*籽棉收购价虽有所上涨,但主要因*疫情导致疆棉运输受阻,难有趋势上涨行情,受昨晚期棉跌停拖累,郑棉跟随下行,10月20日郑棉主力合约收盘价为元/吨,跌元/吨,跌幅2.26%。
籽棉价格上涨
企业谨慎收购
本周,*和内地籽棉收购市场偏强运行,籽棉价格较上周出现了一定幅度上涨,但价格上涨并未对新棉采收和交售进度有明显的提升。
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截至年10月13日,全国新棉采摘进度为34.4%,同比提高2.8%,较过去四年均值下降5.8%,其中*采摘进度为32.7%;全国交售率为31.5%,同比下降41.4%,较过去四年均值下降38.5%,其中*交售率为32.9%。
可见,截止上周,国内棉花采收交售进度都大幅慢于去年同期,主要是籽棉价格低,棉农和棉企继续博弈,当然*疫情也影响到部分棉花采摘和交售工作。据了解,上周五,河北、山东等内地轧花厂已经开秤收购,收购价格在4.2元/斤左右,较前一日上涨0.1元/斤,最高收购价格达到了4.4元/斤。结合本年度棉花期现价格看,轧花厂也是随行就市制定这样的收购价格,但是棉农交售热情不高。
目前,*籽棉收购价格继续小幅上涨,北疆昌吉、石河子、奎屯等棉区机采棉收购价已整体突破6元/公斤,奎屯少数轧花厂最高收购价涨至6.3元/公斤。南疆兵团棉花加工企业机采棉收购价维持在5.3-5.4元/公斤,但地方棉企收购价上涨至5.6-5.8元/公斤,最高收购价高于6元/公斤,地方企业普遍高于兵团企业收购价0.3-0.4元/公斤。对轧花企而言,绝大多数企业观望情绪浓厚,尤其面对高于6元/公斤的籽棉价格更趋谨慎。
进入本周,*与内地籽棉收购价格不断上涨,*机采棉收购价高点触及6.5元/公斤,较9月底最低价5.1元/公斤有明显上涨,折合皮棉生产成本从最低元/吨涨至元/吨,已超出了部分业者所预期。
而在此阶段,郑棉期货震荡下跌,10月19日夜盘主力CF合约一度下挫至元/吨附近。籽棉价格与郑棉期货走势背离,已属罕见现象,目前高价新棉成本已经超过卖出套保水平线,后市又将如何演绎?
在此,需要了解当前籽棉价格与郑棉走势背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各自演绎的市场逻辑不同。籽棉价格上涨,一方面是棉农种植成本过高,惜售挺价支撑强烈;另一方面,部分轧花企业高位套保、籽棉套保等,在独自策略优势下得以接盘高价籽棉。
此外,在*地区疫情空档期,抓紧新季皮棉尚未上市的契机,优先产出新棉以实现快进快出是当前市场不断有企业敢于提价收购籽棉的底气所在。而郑棉市场逻辑在于未来皮棉的供需演变。据悉,国庆节后山东、河南等地纺织企业开机率有所下滑,接单数量也明显减少,旺季出现该信号显然不利,叠加外盘连续阴跌影响,郑棉下跌也理所应当。
那后市两者之间的背离还要延续多久,最主要的还在于新棉加工进度。如果*棉收购、加工、出货能在11月底改善,轧花企业高价促收就失去了意义,籽棉价格大概率将回落。或者,籽棉价格不断上涨,高位套保空间利润不断被挤出,达到一定平衡,籽棉价格回落。届时,两者分化情况将会不断收窄。如果月底*仍维持现状,这种分离或将继续延续。
综述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