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醉卧大明
TUhjnbcbe - 2022/5/14 14:06:00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落花开年复年。

明代文人唐寅的一首《桃花庵歌》于半醉半醒之间唱尽人间各种“值得”,而持续热播的电视剧《山河月明》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酒桌上的大明——

朱元璋和徐达在深宫内苑捧着官酿御酒,回忆当年村口席地而坐喝着勾兑劣酒,幻想将来出人头地的时光,三言两语订了儿女亲家;刘伯温就着一壶老酒,灯下研究明都南京城的风水走向;姚广孝路子野,计划拿了朱棣的玉佩去充酒钱……只见满屏弹幕:又喝起来了。

如果你是一个好酒之人,又生活在明代的南京,确实很幸福。

酒楼

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本来主张禁酒,后来却改了主张,说是“海内太平”、与民同乐,但更是为了充实国库。

史书记载,工部在南京江东诸门外建了“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等十六(又说十五)座酒楼,当时人称“春江秋月十六楼”,每座都有六层高,不逊于现在的星级宾馆。文人李仙源《十六楼集句》就写诗云“市声春浩浩,树色晓苍苍。饮伴更相送,归轩锦绣香”。

南京文史研究者常德声曾专门研究这十六楼的过往,据他研究所得,这十六楼分别为江东、鹤鸣、醉仙、集贤、乐民、南市、北市、轻烟、翠柳、梅妍、淡粉、讴歌、鼓腹、来宾、重译和叫佛。其中来宾、重译二楼还是专门招待外国使节的。为了鼓励臣民上酒楼消费,带动南京城市经济,朱元璋向文武官员分发消费券,供其免费宴饮于其中的醉仙楼。

明代《洪武京城图志》中的“楼馆图”,详细标出了十六楼的位置。据常德声查考,在这张图上,十六楼的大部分都坐落在明代南京城外,外秦淮河西南。自石头城中段的外秦淮河起,鼓腹楼、讴歌楼、鹤鸣楼、醉仙楼、集贤楼、乐民楼都坐落在由北向南的一条直线上,西边有江东楼、梅妍楼、翠柳楼、轻烟楼、淡粉楼,东边是来宾楼、重译楼。

城中只有南市楼和北市楼。这些楼布局严谨,和南京城门与交通要道大有关系。大部分都建在江东门、三山门、石城门、聚宝门和三山街等当年的繁华闹市和交通要道上,是为了官方经营便利。这些大酒楼富丽堂皇,门外挂有名人题字的匾额,多以朱红书写。顽劣天子明武宗正德年间就曾亲自开了一家皇家酒馆。店门左右设匾,有皇帝手书“天下第一酒馆”“四时应饥食店”;门口酒旗高悬,也是皇帝亲笔“本店出卖四时荷花高酒”。

背靠皇帝好乘凉,这些酒楼生意兴隆、客流不断,以至于“日收十万钱”。而在当时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江苏一带,如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扬州瘦西湖、南京秦淮河、苏州野芳浜等水上流行着“船宴”,有专门供应船宴的“沙飞船”(又名“镫船”),船舱中有炉灶,尾随在游船后供应酒食。

御酒

《山河月明》里的朱棣喝个不停,历史上的明成祖也是个酒坛子,明史中常可看到朱棣与手下的大将、谋士喝酒的记录。

明宫里酿造的酒,喜欢用“长春”命名。以“春”字取酒名,自古以来就有例子,以此形容酒之美好。这主要是因为一年四季之中,春天的景色最为美丽。在明朝之前,荥阳有“土窟春”,富平有“石练春”,宜城有“竹叶春”,剑南有“烧春”,吴县有“洞庭春色”。除此以外,还有春泉、浮春、成春、皇都春、留都春、海岳春、蓬莱春、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丰和春、谷溪春、万象皆春、万里春等各种带有春的酒名。

明宫中酿造的酒较为著名的是“金茎露”“太禧白”两种,“金茎露”是弘治初年才开始进行酿造的,这种酒清而不洌、醇而不腻,味厚却不伤人。“太禧白”色如烧酒,澈底澄莹,浓厚而不腻,为酒中绝品。

明宫由太监监酿的酒,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御酒房所酿,一种为太监在宫外造好进奉。御酒房酿造的酒,除了“金茎露”“太禧白”之外,还有“荷花蕊”“寒潭春”“秋露白”“竹叶青”等多种。据记载,“金茎露”“太禧白”两种酒颇为崇祯帝所喜,易名为“长春露”“长春白”。

天启年间,先朝外戚魏士望传下了酒方,权监魏忠贤在外造办各种名酒,再托名御茶房,进奉给天启皇帝,品种有“金盘露”“荷花蕊”“佛手汤”“君子汤”“琼酥”“夭乳”等,明宫中有记载的酒还有“桂花酝”“菊花浆”“芙蓉液”“兰花饮”,各种酒加起来可达六七十种。

明代酒的品类相当丰富,按照其酿造者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

01大内酒,指明代宫廷中由酒醋面局、御酒房、御茶房所监酿之酒;02大宫之内法酒,指光禄寺按照大内之方所酿造之酒;03士大夫家的家酿,由士大夫家开局所造;04民间市肆所酿之酒。

“大官”一词,原本是指汉少府属下之大官令、大官皿,专掌饮食。大官令历代皆置,辽以后始废。明设光禄寺,是外廷负责内府饮食的机构,同于汉之大官。光禄寺按内法所监造之酒,就是大官内法酒。

名酒

“南茶北酒”是明代流行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名酒多产自北方,名茶则出自南方。当时北方名酒中,清丰吕氏所酿堪称北酒上品,而南方酿造出来的酒只有苏州的三白酒口碑不错。

明代民间流行的名酒光听名字就能醉了:京师“*米酒”、蓟州“惹酒”、永平“桑落酒”、易州“易酒”、沧州“沧酒”、大名“刁酒”“焦酒”、济南“秋露白”酒、泰和“泰酒”、麻姑“神功泉酒”、兰溪“金盘露酒”、绍兴“昔酒”、粤西“桑寄生酒”、粤东“荔枝酒”、汾州之“羊羔酒”、淮安“登酒”“苦篙酒”、高邮“五加皮酒”、扬州“雪酒”“蜜淋喻酒”“稀签酒”、无锡“华氏荡口酒”“何氏松花酒”、浦口“金酒”、苏州“坛酒”“三白酒”、江阴“细酒”、徽州“白酒”、句曲“双投酒”、内苏“三白”、山西“襄陵酒”“河津酒”、成都“郸筒酒”、关中“蒲桃酒”、中州“西瓜酒”“柿酒”“枣酒”、博罗“桂酒”、四川“顺麻酒”……

这么多酒的诞生,与明初盛世农业发展密不可分,各种谷类作物如水稻、小麦、高粱等年年丰收,蒸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市面上能够买到的酒可以根据酿造工艺和原料分为白酒、*酒、米酒、果酒、药酒等品类。明人饮酒,也流传着一些习俗,如比“下坡酒”。所谓下坡酒,是指一个人原本非常能喝酒,但是却刻意不喝或少喝。在主人的劝酒下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喝。等逐渐喝得起兴了,自己也忍不住,不用劝就频频举杯,称之为“下坡酒”。

明代文人顾起元在他所写的10卷《客座赘语》详细记录了当时南京人的好酒之风:“计生平所尝,若大内之满殿香,大官之内法酒,京师之*米酒……绍兴之豆酒、苦蒿酒,高邮之五加皮酒,多色味冠绝者”,并说“若山西之襄陵酒、河津酒,成都之郫筒酒,关中之蒲桃酒,中州之西瓜酒、柿酒、枣酒,博罗之桂酒,余皆未见”。看着顾起元这些生动的描述,想象着那些美食美酒的画面,简直就是“舌尖上的南京”。

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士大夫家里开始流行自己家开局造酒。那是因为追求“文艺范”的文人嫌市面流行的“大路货”酒水不够精致、个性,于是开始“私人定制”,明代文人王世贞喜欢喝酒可是又不太能喝,于是就自己制作了一种淡酒,取名“凤州(洲)酒”,流行一时。

在《客座赘语》卷九的“酒三则”中,顾起元记录的南京士大夫家酿的好酒有三十三种之多,如王虚窗家的“真一”酒、徐启东家的“凤泉”酒、乌龙潭朱家的“荷花”酒、赵鹿岩县尉家的“浸米”酒、白心麓家的“石乳”、马兰屿家的“瑶酥”酒、武上舍家的“仙杏”酒、潘钟阳家的“上尊”酒、胡养初家的“仓泉”酒、周似凤家的“玉液”酒、张云冶家的“玉华”酒等等。

大明故事的字里行间,酒气伴着墨香扑面而来。

END

内容来源:南报周末记者王迅

图片来源:《山河月明》剧照、视觉中国、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编辑:周末·南报融媒体工作室王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醉卧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