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油饼实际上不是饼。是细面条盘起来成为一堆,轻轻压按始成饼形,然后下锅连煎带烙,成为焦*的一坨。外面的脆硬,里面的还是软的。山东馆子最善此道。我认为最理想的吃法,是每人一个清油饼,然后一碗烩虾仁或烩两鸡丝,分浇在饼上”,梁实秋先生对盘丝饼有过这样的描述。
无独有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同样也对盘丝饼、水晶饼等北方小吃情有独钟,上世纪30年代,济南经三纬四路口有一家“又一新饭馆”以经营特色的清油盘丝饼闻名,梅兰芳每每在济南北洋大戏院唱完戏后必定会光顾“又一新”,品尝那里的盘丝饼。
盘丝饼是一种传统的汉族风味小吃,相传起源于老北京,在抻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精细面食品。以面粉、花生油为主料,制作时把醒好的“面团”抻至细如发丝的程度,刷油后切成数小段,一圈圈盘成饼状半煎半烙而成。吃时可撒上白糖或青红丝,入口外焦里嫩、味甜香脆爽口。盘丝饼还有一个亲兄弟叫清油饼。
清油盘丝饼
盘丝饼、水晶饼、荷叶饼这些北方小吃和锅贴、饺子曾一起携手在民国时期的厦门有过一席之地。作为中国东南重要通商口岸的厦门,民国时期餐饮业更加发达。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厦门比较大的各类菜馆一百多家,形成了闽菜为主,广东菜、京菜、台湾菜、素菜、西餐等多元化并存的餐饮业格局。
随着水路陆路交通的发达,南来北往的人逐渐增多,也带来了和厦门本地饮食差异较大的北方菜肴,主要有京菜(也称“平菜”)、津菜、山东菜等。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京菜以牛肉为主要食品,也有鸡鸭海味等等,价格较为便宜,几毛钱即可吃饱。有名的牛肉馆主要为位于中山路的“一品居”“同乐园”,其中“一品居”还兼包饭食。
除了牛肉之外,当时的北方饭馆里主要是以小吃为主,比如小点类的锅贴、饺子、烧饼、馒头、包子、盘丝饼、水晶包、馄饨等;面食类的炒面、冬菇面、鸡丝面、虾仁面、合鸡面、三仙面、打卤面、炸酱面;还有传统风味的五香酱鸭、熏鸡、五香酱肚、熏面筋、酸辣汤等小吃。
30年代初的资料显示,当时的肉包每个价格“五片(五分大洋)、十片(十分大洋)不等”,煎包则是加牛肉者每个“四片”和馒头的价格一样,锅贴每个“四片”,但是一次需至少买五个(即两角大洋),售卖馒头、烧饼、锅贴、饺子的多半为北方来的摊主或店主。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厦门有一家有名的平津菜馆叫“五芳斋”,不过和粽子很出名的“五芳斋”没有半毛钱关系。店址在中山路上,广告很是贴地气,“请到五芳斋解决饿肚问题”,简单直白。
店里的菜果然很实在,虽说是平津菜馆,其实菜品不只有北京、天津,还涵盖了其他北方地区的一些特色小吃。
烙货类的有烧饼、猪油饼、清油饼、盘丝饼、荷叶饼;面条类的有打卤面、炸酱面、合鸡面、冬菇面、鸡丝面、虾仁面、三鲜面;面食类的有水晶包、豆沙包、蒸饺、水饺、锅贴、火烧等;还有传统风味的五香酱鸭、熏鸡、五香酱肚、红牛肉、熏面筋、酸辣汤等等。
年史料显示的“五芳斋菜馆”
单单一张广告单上放了近40种菜品小吃,足见“五芳斋”的心意满满。其中熏面筋是中国传统老菜,清代顾仲的《养小录》书里曾提到“响面筋”、“熏面筋”。“熏面筋”:“面筋切小方块,煮过。甜酱酱四五日,取出。浸鲜虾汤内一宿,火上烘干。再浸鲜虾汤内,再烘十数遍。入油略沸,熏食。亦可入翻碟。”
从顾仲记载的“熏面筋”做法,可见其与天津传统菜“笃面筋”(也有写成“独面筋”)很类似,这里的笃与南方腌笃鲜的“笃”意思相近,即运用高汤和调味,将本身味道不突出的菜长时间炖煮入味,使其味道浓郁、口感软烂。
笃面筋正是在面筋中加入虾仁或者其他食材,让疏松易入味的面筋吸收了其他食材丰富的味道,从而特色和口感鲜明起来,非常下饭。
虾仁独面筋
五香酱鸭、熏鸡、五香肠、五香酱肚还有特色的五香肉酱是烧饼、火烧的良好搭档,热火烧里夹着喷香的酱肉,吃起来非常爽口和解馋。而且最好是陈年的酱汁浸润过的肉品,肥的不腻,瘦的不塞牙,咸淡适口。
美食家唐鲁孙就曾在《中国吃》里提到叉子火烧与酱肉同食的场景:“来上两个刚出炉的叉子火烧,趁热把酱肘子夹好一口咬下去,热油四溅,一不小心能把舌头烫了衣服油了。”“早饭已过,晚饭未到,两碗酽茶一涮,五脏觉得有点发空,这就上两套火烧酱肉,垫补垫补,那真是绝了。”
“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清乾隆年间诗人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诗里一口气说了北京七种小吃,其中一种便是叉子火烧,自清朝开始便陆续成为京津的传统风味小吃。
“五芳斋”菜单上的平津菜肴
叉子火烧是用鏊子(一种铁制烙铛)上先烙之后再用叉子叉起来在吊炉烤,用发面和油盐为原料,色泽金*,层次可达十几层,吃起来外焦里嫩、喷香适口。老北京人吃这种火烧一定要夹酱猪肉,就着馄饨吃喝或者与苏造肉伴食。
除了菜肴、小吃,当时厦门的平津菜馆里和冰室同样会提供一些老北京的特色饮品,比如酸梅汤、杏仁酪。“酸梅汤”制作貌似工序不复杂,但梅肉的成色、熬制的火候、水质和配料的分量这些要素,才真正决定了一家店酸梅汤的口感和特色和良苦用心。
老一辈的厦门人依稀记得当年中山路上天津人开的这家“五芳斋”店里的水晶包、豆沙包等小点心,还有解渴消暑的酸梅汤很受欢迎。炎炎夏日,一碗冰爽的酸梅汤下肚,由内而外的舒爽清冽,暑气全消。
酸梅汤
除了酸梅汤,平津菜馆里还常备有一种天津特产,那就是天津的高粱酒和五加皮色酒。从晚清开始,厦门本地的药酒业相对发达一些,制造药酒需要不少数量的高粱酒,这也催生了对高粱酒的需求。那时候市面上的高粱酒,主要由经营北酒(含高粱酒和其他色酒)的行郊从天津等地运过来。
平津馆子里的高粱酒、五加皮酒似乎比别的地方来得地道些,别处做的,总会疑心参杂了火酒之类,估计店里提供的各种正宗酱肉、烧*鱼等风味酒配也是吸引老酒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近百年过去了,“一品居”“五芳斋”那些街头巷尾曾经飘香的老北方特色小吃已不多见,唯有从旧时的吉光片羽去回味当年的那些从北方不远万里飘然而至的味道。
民国厦门市井图
沙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