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江南、北国江城吉林市古时又叫船厂,其因在明、清修建战船而得名。在这个当时艄公号子响彻全城,往来客商云集的地方,人们闲暇之余最广泛的娱乐方式就是去听戏。今天的《刨根问底吉林市》记者张平带您一起回到那些曾经高朋满座,用南北腔调演绎古今轶事的老戏园子。
旧时的戏园子
说起吉林市的老戏园子就不得不说说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三位名角,“南麒、北马、关外唐”。其中,“南麒”是指南方的麒派(麒麟童周信芳),“北马”是指北方的马派(马连良),“关外唐”是指东北地方的唐派(唐韵笙),他们都是以老生闻名全国的京剧演员,其表演风格各有不同,各具特色。这三派对京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派的名角也都曾来到吉林城演出过。
麒麟童周信芳
市*协文史委员皮福生告诉记者:“丹桂茶园建成以后北京三喜班、四合班等好多的戏班子都纷纷的到吉林来演出。包括唐韵笙这个京剧名角,从二十年代一直到四十年代,他七次到吉林演出。丹桂茶园一直到解放前近百年演出始终不衰,后来拆除了。”
马连良
19世纪,在电影、话剧这些近代艺术尚未在吉林兴盛的时候,人们主要的娱乐形式是当年被称作看“大戏”的京剧。年丹桂茶园在吉林市福绥门外的顺城街上建立起来,成为老吉林人最感兴趣的休闲场所。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的精神需求日渐增加,新庆大戏院在德胜门外成立。《小放牛》、《火烧红莲寺》、《儿女英雄传》等名戏在北国江城红极一时,被人们津津乐道。据皮福生老师介绍,当时这两座戏园子的内部装修全是木结构。楼板柱子、楼梯过道、栏杆,全部都是木头的。方形舞台伸出到台框外很长,一家上面装饰着方形的天井,一家是八角形天井。舞台正面挂着丝绸衬幕,上面绣着各种花纹和戏园子的名称,左右是上场门和下场门,都与台框一齐。戏院的坐位分为“楼上的楼座”和“楼下的池座”两层。“楼座”在二楼正面,二楼两侧是包厢。“池座”中又有“雅座”、“台耳”和“槽帮”之分。
皮福生说:“丹桂茶园、康乐茶园、施美茶园,这几个戏园子聘请的都是全国的名流,把吉林的演出文化氛围搞的非常浓。施美茶园成立于年,后期改成新庆大戏院。解放初期改成了吉林省实验京剧团,后来还改成了人民电影院。据说这个施美茶园在舞台的木板下面扣九口大缸,它的意思就是演员在台上唱腔的时候它能引起共鸣,使声音能洪亮。”
当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外唐”唐韵笙先生曾在吉林这几家戏园子里演出过《追韩信》、《徐策跑城》、《古城会》、《单刀会》等著名曲目。看戏虽然得先买票才能进戏园子,但在戏唱到中场时还要验票,叫做“打票”,为的是防止“看蹭戏”不买票的。戏园子里就像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在相声中说的那样:十分嘈杂,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引得观众们叫好声不断;台下各种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听众也不讲文明,随便说话唠嗑、乱扔杂物。
唐韵笙饰演的角色
另外,据一些历史文献记载,吉林城富商牛子厚也曾投资兴建过一所戏园子——康乐茶园,地址也在德胜门外。
皮福生说:“康乐茶园是年牛子厚建的,当时他是和人争气。他盖茶园正值冬天,三九天,据说他是拿烧酒和灰,拿豆油砸砖。到了正月十五前后茶园子就基本要建成了,他从北京请来梅兰芳的班子,在这里演出。那儿兴盛一直到三四十年代。”
戏曲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尤其京剧更是被誉为国粹。今天这些古老的戏园子早已随着城市的变迁不复存在。然而,戏曲这古老的艺术形式却被保留并传承下来。现代化的吉林市被誉为京剧的第二故乡,一代又一代的吉林人将其发扬光大。相信随着人民大剧院的落成与开放,当年那一出出经典曲目、当代众位名家、名角也将在这里用新时代的理念继续诠释艺术的精髓。
编辑:王宏美编:楠楠
对于这一言论,各位有何自己的看法?赶紧点击文末“写评论”按钮畅所欲言!
觉得挺好的吧?
那就转发一下好吗?
——好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