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上海为什么没有武汉路从汉阳造到汉阳
TUhjnbcbe - 2025/3/5 19:19:00

去年是我国建国70周年,各类战争类型影视剧层出不穷,出现最多的,便是八八式步枪,或许换一个名字会有更多人熟知,即“汉阳造”。

这支步枪的原型是来自于德国式委员会步枪,因为存在这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等问题,很快就被德国军队摒弃,改用新式毛瑟式步枪,而淘汰下来的八八式也“废物利用”,转售给土耳其、非洲等一些国家,包括中国清政府。

汉阳兵工厂大门

清末之际,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虽然在广东已经有广东机器局,城外增补军火局,后来又在广州大北门外番禺县的石井墟设置石井西局,创建有枪弹制造厂,但因为规模太小,枪支又多为手工制造,故而,洋务派两广总督张之洞决定重新购买机器,建立新厂。

清政府驻俄德奥荷四国大使洪钧、许景澄和张之洞共同商议合作下,联系德国力拂厂,购买了可日产50杆11mm口径、毛瑟/84型步枪的机器及附属设置。后因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年),继任总督李瀚章不愿负担未结尾款及日常性开资等,张之洞在年重新争取在湖北设厂,取材于当地大冶县的铁矿。

张之洞与汉阳兵工厂(剧照)

基于洋务派对于德国“毛瑟”的崇拜,德商谎称式步枪为毛瑟步枪,将设计资料、机械设备等成功卖给了清政府。此后,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此类步枪被定名为“八八式步枪”,由于该枪主要是在湖北汉阳兵工厂生产,故而被称为汉阳造。这支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是中国兵工厂生产时间最长的武器,也是自清政府到抗战时期以来,国内各个部队使用的主要武器,“汉阳造”也因此响彻历史。

年4月,汉阳造厂房正式落成,6月14日,制枪厂内不慎发生大火,房屋设备尽数烧毁,当时有人认为应当停办,但在张之洞的尽力推动下,年冬天,汉阳造重建完成,重新开始生产,并同时建立了汉阳钢药厂,用以制造钢材和无烟火药,配合汉阳造。

汉阳兵工厂前期生产的步枪是采用德国产的式步枪形制,因此生产出来的步枪也是采用全长式枪管套筒,这批枪也被称为“老套筒”。

德国产式步枪

年,汉阳造对此枪进行了改造,参考德国式步枪形制改进了照门,通条改放在护木之中等地。

汉阳造步枪弹药口径为7.92mm,年采用新型弹药,S型尖弹,其弹径为8.20mm但因为88式枪械不能使用尖弹,会有炸膛的危险。现在市面上的7.9子弹,多是比较大的尖弹,较小的88式子弹已经被列入收藏。

汉阳造从商议建厂到重建,时经六年之久,在多次的商议推动下,汉阳造的路途终于变得一帆风顺,一直生产到年,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寿命远远超过中国曾经生产过的任何一种武器。

汉阳造如今是汉阳重要的艺术街区

三角地菜场,形如其名,这是一个状如三角形的菜场。原来十九世纪后期,上海租界工部局先后修筑了文监师路、汉璧礼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汉阳路、峨嵋路),这三条路相交后,形成一块足有10亩大的三角形土地,人称“三角地”。它地处虹口吴淞路、塘沽路口,由于另一条汉阳路拦腰进入,因此这里形成了上海滩上少见的五路交汇的“五角场”,是一个千金难买的黄金地段。

不过,当年“三角地”并非一开始就建菜场的。初时有几位来上海淘金的英国人相中这块“三角地”,建立了一个叫做“飞龙岛”的游艺场,这也是上海出现的第一个综合性大型游艺场,大大早于二十世纪初建造的“大世界”游乐场。“飞龙岛”主要游艺就是“滑车”:在一幢楼房与平地之间设有一定坡度和呈波浪起伏的铁轨,轨道上安装能乘坐游客的滑车。滑车由高处向低处下滑,在波浪形轨道上起伏前进,这也是现在“过山车”的雏形。这玩意对当时的上海人来讲确实是一种很剌激的“好白相”东西。但过了几年,滑车的设备陈旧破损,时常发生倾翻伤人的事故,最终被工部局勒令停业。于是这块空置的“三角地”,慢慢吸引了许多菜农来此设摊,竟逐渐形成了一个露天的菜场。

这给了租界当局启发,于是在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工部局在“三角地”搭建了一个颇有规模的砖木结构室内菜场,这就是上海滩上第一个、以后名扬中外的虹口菜场,俗称“三角地小菜场”。菜场在对文监师路(今塘沽路)的方向,建有一个小亭子,中部还设有天棚,以便于采光通风。菜场的内部被分成一格一格的空间,出租给卖菜者设摊。租客除交纳摊位费外还要纳税、缴管理费用,这与现在流行的超市、大卖场的管理模式,可说是大同小异。

由于在闹市,小菜场生意格外兴隆,到了年,砖木结构的室内菜场已不敷使用,租界当局遂拆除旧屋,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新建的三角地菜场为三层,双层楼梯上下。底层主要为蔬菜市场;二层销售鱼肉类副食品及罐头包装食品,还有农副产品;三层为各种小吃点心店。最多时,各式摊位竟达多,俨然是个菜场大超市。有人写了首顺口溜赞道:“造成西式大楼房,聚作洋场作卖场。蔬果菜腥分位置,双梯上下万人忙。”这里不仅有国人的摊位,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商贩。大嗓门、穿着木拖鞋卖海鲜的“东洋婆”分外引人注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角地菜场始终是上海占地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全,服务设施到位的室内菜市场,“三角地”也成为上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场的代名词。

海派作家林微音曾写过一篇《虹口小菜场》,描写了当年三角地菜场的热闹和繁荣:“蔬菜的种类是最复杂的,只就萝卜一项说,就有红的、黄的、白的、绿的、蓝的、紫的等颜色不一的种类。”荤腥同样丰富,有鸡鸭猪牛鱼羊,还有野鸡野鸭等野味。豆制品不仅有中国的豆腐和百叶,还有“用绿纸一块块包起来的”日本豆腐,从日本直接进口的各种海鲜。菜场里还多种经营,卖中国面包、俄罗斯面包,还有杂货,还有鲜花……菜场的顾客中以中国人居多,还有“西洋的主妇和日本的厨女”;顾客的主力是个人,当然还有万国商团这样的团购大户。作家写到了在三楼用餐的人:“他的篮和他的秤搁在他所坐的长凳的一端,而在他的前面是四两五加皮和一碟炒年糕,这既可作为下酒的菜,又是一天的最早的,而且是最舒适的一餐。在他刚才起身的时候,也许他抱怨过人生的无味,那样天还没有亮就起身,可是到了这时,他又会觉得人生不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两次淞沪战争后,日本势力已在虹口坐大,在三角地小菜场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片东至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南至武昌路、西至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北至武进路的“日本化”街区,人称“小东京”。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占领了公共租界,菜场被强行改名为“麦盖岛”(market的日文译音),抗战胜利后又恢复叫“三角地菜场”。

解放以后,“三角地菜场”旧貌换新颜,依然是上海最大的室内菜场,排在上海四大菜场之首(其后的三家分别是:长寿支路菜场、巨鹿路菜场和陕西北路菜场)。据悉三角地一天销售的蔬菜副食品总量达到40来吨。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曾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上海虹口区三角地菜场:“这个菜场的营业时间是早晨四时半到深夜十二时,分早市、中市、夜市,早市最热闹。早晨五时,街道还静悄悄的,菜场里已经熙熙攘攘了。”三角地菜场、年受到国务院和商业部的嘉奖。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状。年被评为全国先进企业,年内贸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三角地菜场”被拆除,现为40层高的宝钢旗下的宝矿国际大厦,底层仍为“三角地菜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为什么没有武汉路从汉阳造到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