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奋斗故事征文比赛她,绒耀绽放山东
TUhjnbcbe - 2023/6/7 21:14:00

作者:江金娟

五月的第3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这一天,她也收获一束自己编织的劳动花束,一束永不凋谢的绒线花。她是谁?“无业”却辛勤的工作达人,“超龄”孩子的社会妈妈,她叫刘秋梅,用一根根承载着“真、善、美”的绒线,连接起美好的心灵和善意的作为,在岁月中编织出一朵朵“绒”耀绽放的花。

编一朵代表“坚韧勇敢”的绒线花

出生在福建莆田,谋生在山东胶东,年刘秋梅生下儿子,还存留些许的传宗接代观念,让她内心特别的欢喜。儿子一岁到三岁看起来没有什么异常,说话唱歌都很灵动,刘秋梅憧憬,儿子将来可能还有当歌手的潜质。一切的改变在儿子三岁半时,到了幼儿园,她发现儿子不听老师的话,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多动的儿子早上早起、中午不午休、晚上睡得晚,课堂调皮捣乱,有时候连五分钟也坐不住。原来,儿子根本不会与人对视,说的话也都是自言自语,医院,医生诊断孩子是自闭症。那段时日,每日哭得稀里哗啦,刘秋梅暗下决定,儿子黯淡未知的前途必须要用她的坚韧勇敢来庇护。

为了让儿子接受正常的入学教育,刘秋梅开始了迷茫又求索的陪学之路。儿子上幼儿园,刘秋梅半天陪伴,半天居家教育;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刘秋梅尝试让儿子留级在幼儿园大班,无奈儿子的离群症状并没有任何改善;在几经努力之下,儿子进了特殊教育学校,也在付出高昂的培训费后,儿子接受过两家自闭症教育机构的培训。可是,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他的行为与正常的孩子差距甚远,几年的奔波和培训都是满载希望而去、承载失望而归。到了儿子成年,社会上再难以寻找大龄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在接受现实后,刘秋梅结束陪学生活,开了小店把儿子带回家中养育。脱离了集体环境,儿子的行为刻板问题更加严重,不定时地发脾气,常常哭闹两个小时也不停止,开心生气都会掐得刘秋梅胳膊全是青紫的伤痕。

人只要一出生,就有坚持活下去的责任,对儿子艰难而真挚的母爱,让刘秋梅始终不能放弃对改变孩子的命运的思索。年,刘秋梅做了个决定,跟同为残疾孩子的家长们商议,她出钱租个场地并全天看护孩子,其他家长每家轮流一天看护就可以。但是,把生存与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家长,无法做到定期看护孩子,这让刘秋梅的计划一再滞后。到了年,刘秋梅偶遇了热心公益的于海洋,于海洋告知她,在威海市残联支持下,威海白手杖公益创办的“石磨艾坊”就是这样一个实现她梦想的机构,这个机构把残疾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安置一人、解放全家”。于是,刘秋梅和于海洋找到乳山市残联,在残联和威海白手杖公益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启了乳山“石磨艾坊”的创办之路。殊不知,这条坚韧勇敢的探索之路,不仅要改变儿子的生活,更开始改变着乳山市十几个残疾青年,甚至是未来成百上千的残疾青年的未来。

编一朵代表“真诚善意”的绒线花

在刘秋梅和于海洋的四处奔波下,年10月在名叫东耿家村的小四合院里,5个心智障碍青年加入了最初的乳山市“石磨艾坊”。曾经,这些残疾青年的家长们无一不被命运击倒、一度消沉,孩子们无法自立自强,家长必须花费更多时间照料,让孩子走出家门成为渴望和奢望。心智障碍不同于肢体、听力、视力等障碍,他们的交流能力就像幼儿或青少年,正常就业的渠道非常少,找不到机会和希望,或许就是一辈子不能自食其力,在家的孩子绑住了家长,家长经济来源受影响,更无法照顾好孩子,刘秋梅深深懂得这些家长的痛点。她曾说:“哎呀,我就是这样,多么渴望有个地方让孩子去,让我把赚的钱都用作培养费也愿意,但是就是没有这样一个机构能收留孩子。孩子能出来,那他们家长就能出去干活了,孩子开心有个地方可去,整个家庭也都解放了,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这是多少家长都渴望的一件事!”

刘秋梅因为照顾儿子多年没有正常就业了,省吃俭用的她不仅没有强制要求家长出钱,自己独自交付了一年的租房费用,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石磨艾坊”里。“石磨艾坊”成立的初衷,确实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地方可待,但是真诚善意的刘秋梅,不知不觉就不再是单纯为了儿子付出了,她每天充满动力、不断忙碌,为这些孩子早起买菜做饭,去车站接送、教授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当时就是强烈的一个想法:将心比心,自己的儿子如果能有个去处,就是救了自己全家,同样,这些来“石磨艾坊”的孩子对家庭实在是影响特别大,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能多看一个孩子,就是多了帮助一个家庭。

如今,孩子们有了一个专属于他们的特别天地,在这里,刘秋梅和于海洋成了“刘老师”“于老师”,从最初的生活照料,刘老师训练他们简单的生活技能、教他们唱歌、舞蹈、运动,再到到技能辅导,于老师教他们从事简单的艾绒产品加工制作、艾灸康复按摩,他们终于有了融入社会的一个出口,他们的人生逐渐充满色彩、充实忙碌,他们之间更多了欢声笑语、幸福快乐。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有沐浴阳光、追求梦想的自由和渴望,但是只有爱的凝聚才能让融合共享在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流动。

编一朵代表“幸福和希望”的绒线花

“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黑暗无光”,在“石磨艾坊”时间越久,刘秋梅越来越感受到孩子们在慢慢改变,她的儿子自闭症状甚至也在慢慢缓解,一种无形的归属感也随之而生,越来越将他们紧紧地团结到一起。其实,心智障碍青年的改变是非常不易的,微小的变化甚至可以用年来计算,但是在“石磨艾坊”,刘秋梅和于海洋都惊喜地发现,有了他们的带动、孩子间的互动,孩子们的改变是那么快。仅仅半年的时间,孩子们从最初的没有表情到有丰富生动的表情,从没有语言到有礼貌活泼的用语,从不会眼神交流,到会看着眼睛沟通说话,从吃饭掉的一地都是到能扫地刷碗,从老师每天挨个站点接送、过马路不敢挪步,不会看红绿灯横冲直撞,到记住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车牌号、学会了看红绿灯并自己乘坐公交车。他们不再是从前的事不关己,回到家里能主动帮父母做点家务,他们不再是从前的沉默冷淡,挥舞着的肢体,跳出、唱出了他们的开心。

家长们充满疑惑,孩子的变化真大,两个老师究竟是怎么样给孩子带来这些变化。当然,这些离不开刘秋梅和于海洋每天的坚持,不仅是为了孩子自身,也是为了孩子的家长,在家长老去之前教给孩子自立自强,就是他们始终在用心实践的事情。用爱心和耐心去浇灌,种子终会发芽,也许爱的轨迹就是一个圆,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有着特殊的世界,但是却有着最纯洁真挚的情感,他们能感受到他人的真诚对待,并以最灿烂的笑容和最直接的关心来回报,孩子们也会带动刘秋梅的儿子,儿子不再狂躁,安静专注起来,她周围的人都说这就是“好心有好报”“爱人者爱返”。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关爱帮扶残疾人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为他们的圆梦之路助力的爱心组织和人士也越来越多。年5月“石磨艾坊”搬迁到香格里拉门市,孩子日益增多。新场地房租、装修、设备等费用支出,孩子的午餐及休息环境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石磨艾坊”的压力与日俱增。此时,残联以及社会上许许多多公益组织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石磨艾坊”得以继续发展。年4月“石磨艾坊”在山东残联“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策的扶持下,搬迁到免费使用的大房子里,正式成为东里社区“如康家园”。他们在这里,联系了更多的适合心智障碍青年们参与的手工活,并与很多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康家园”成为一个更具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具备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日间照料、文化体育、志愿助残等多功能于一体。刘秋梅当时的梦想实现了,她越来越充满幸福和希望,在全社会的助残扶残行动下,残疾人一定能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奋斗故事征文比赛她,绒耀绽放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