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门宵夜也是一绝。
因为大学毕业之际实习的关系,我曾在武汉吉庆街混迹了很久,那里的消夜文化最能代表武汉的烟火气,“江湖人”的划拳、喝酒、大声谈笑,在这里一览无余。很多人都说食不言寝不语,但那未免过于束缚,少了点轻松自在的感觉。只有坐在路边摊,夏天打着赤膊,拿着冰镇好的啤酒,咋咋呼呼吃顿热腾腾的才是生活。北门也是如此逍遥的地方。
其实说起消夜,保不齐也是那么几样,逃不出烧烤、火锅、凉菜,但即使如此,一桌人坐在一起的热闹也是在家比不来的。大家宁愿汗流浃背地露天聊天,也不愿在空调房里对坐。
北门以前也是宵夜一条街,后来因为城市改造,很多没有门面的小店子不知道去了哪里,还剩下了一些老店,现在很多人都会去步行街的夜市一条街,但殊不知,老味道还是得来到北门外正街。
宜昌的火锅其实比起现在流行的略有不同。现在普遍流行重庆市的,牛油锅底,加上很多配菜,一点点往里下,根据食材煮不同的时间,直到吃完再煮下一道。
而我小时候吃过最多的其实是一锅叫“烧鸡公”的火锅,全部选用的是公鸡,母鸡是绝对不行的。听名字就可以得知,这更像是一道红烧的菜,但保留更多的汁水,使人们吃完鸡之后还可以在汤里下一些素菜。相比较现在的川式火锅,“烧鸡公”的味道更注重鲜而不偏重辣,这像极了宜昌这座城市,慢慢悠悠,不追求感官上的极致享受,却舒适安心。
吃完主菜后的配菜也是有讲究,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只是简单的白粉丝加青菜。粉丝沾满了鲜辣的鸡汤,根根浸得饱满,青菜也不是一溜儿地放进去,先要放一些老叶子,这些是不吃的,主要是吸吸油,而后将嫩叶放入,青菜的清甜配合浓郁的汤汁,快活似神仙。
论起火锅一定要提一家“网红名店”,很多人慕名而去,大夏天站在室外排队就为了那一口,那就是羊蝎子火锅“羊鱼锅”。其实说是网红也并不准确,因为它其实开了很多很多年,周围人都知道,只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近几年才更多进入了食客的视野。它的店面位置其实不太好,在一条街的尽头拐角处,之前有很多人在这里开了各种各样的店效果都不太好,只有这位姓刘的老板,像是妙手回春一般,在这里生根发芽壮大。
我家窗户望出去正对着它家后厨,所以我小时候每天看着车子进来送羊蝎子,闻见羊骨汤的香味。因为价位适中,我和父母也经常下楼买一大锅,但不在店里吃,而是端回家来,自己买些配菜,好好地吃一顿。最让我忘不了的就是烤羊腿,比胳膊还粗的筒子骨,上面挂着大块的肉,一口咬下去都见不到骨头,孜然味很足,可能现在我的重口味就是那时候养成的吧!
消夜怎么能没有烧烤呢?现在有很多连锁店,像大圣啊巴比客优啊,味道也不赖,但总少了点儿时的味道。还是那个交叉路口,有一家烧烤店,我甚至不记得它是否有店名,但周围的顾客都知道老板姓刘,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小时候我爸妈不给我零用钱,但我总要扣扣嗖嗖下来一点,每周一定要去打回牙祭。每次都不舍得点肉串,都是一份韭菜、一份臭豆腐、一份金针菇,其实倒不是多爱吃这些食材,就是这些量大,少少的钱就能吃很久。
后来上高中了,手头宽裕了,才发现肉串是真的香,后来再也离不开肉食,当然韭菜和臭豆腐还是会点,只是心态与之前大相径庭了。它家食材很新鲜,没有很多的选择,但基本的要求都能够达到,猪肉、*瓜、四季豆等等,都是既熟悉又惊喜的味道。
还有“王刚卤菜”也是这一块的特色。老板就叫王刚,别人做卤菜要做到半夜,他倒好,下午六点就收摊回家。他从来不愁没有生意,大多都是住在附近的老主顾,只要吃过一次,就一定会回购。以前他是在路边的一个小摊,后来自己租了门面,其实这里面还有个故事。
本来他和一般的卤菜摊没啥两样,经常做到半夜三四点,甚至连招牌都没有,推辆车就营业,有一次他老伴儿的腿让开水烫伤了,他便委托在他旁边的另一个小摊帮他经营,他可以在家专心的照顾老伴儿。结果隔壁那个摊主发现王刚这摊位真好,一晚上生意好极了,比自己赚得多多了,王刚老伴儿病好后他就不肯还回摊位。王刚有些生气,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斥巨资租了个门面,结果门面遮蔽了风雨,不仅没影响到他的生意,反而让他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而那位鸠占鹊巢的所谓的“朋友”,后来再也没看到他继续在这里做生意了。
王刚家的卤菜很日常,味道很足,种类也很家常,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他的卤豆干和猪尾巴,但最值得提的、卖得最好的还是数他家的凉面。光看那个面,平平无奇,甚至很多人觉得有点寡淡,因为大家默认要用红油和辣椒油,他家面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但只要一尝就知道,味道非常足!我是一定要他加一点点芥末的,爽滑的面条配上咸鲜的榨菜,来一瓶汽水,夏天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爽的呢?
老北门,这里太宝藏了,我既想要无数遍夸赞它,恨不得向全世界安利,又怕太多的人侵占了我独特的体验,仔细想想,这种复杂的感情,无异于追idol的快乐吧!
作者:周伶俐
图片:周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