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6图青岛15种比目鱼大合集,你见过几个 [复制链接]

1#
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lov

“得成比目何辞死,不羡鸳鸯不羡仙”,在古人心目中,比目鱼是完美爱情的象征;在今人看来,比目鱼不过是一群口歪眼斜、颜值低下的鱼,只配被端上餐桌。鲽形目都算比目鱼,本文按照鲆、鲽、舌鳎和鳎的顺序,历数青岛能见到的比目鱼,与各位共同学习。依惯例,凡带本人水印的图均为本人拍摄,其余皆是网图。

鲆、鲽、舌鳎和鳎的区别

图1

难看的皮囊千奇百怪,比目鱼也各有各的丑法。尾部明显的是鲽亚目,眼在左侧为鲆,在右侧的为鲽;躯干部和尾部浑然一体的是鳎亚目,眼在左侧是舌鳎,在右侧是鳎;还有一个不重要的鳒亚目,体轴扁平化和不对称程度上明显低于鲽亚目,仅1科1属3种,我国产1种大口鳒/Psettodeserumei,青岛没有。图1即大口鳒,左倾右倾没准儿。

1.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

图2

图3

图4

又名瘤棘鲆,商品名多宝鱼,“多宝”二字与通天教主座下弟子的名讳无关,乃是英文Turbot的音译,取“多宝多福”之意。由黄海水产所雷霁霖院士从欧洲引入国内,成为我国北方海水鱼类最大宗养殖种类。体型接近菱形,有眼侧(下同)颜色变化较大,灰褐色至近乎黑色皆有可能,无眼侧白色(下同),气质朴实敦厚,在比目鱼中算是模样比较周正的;个大肉多,滑嫩鲜香,清蒸、红烧皆可。

2.褐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

图5

图6

图7

图8

英文名oliveflounder,俗名牙片,讹传为“鸦片鱼”,南北沿海皆产,黄渤海最多。体长圆形,“表情”略狰狞,长40~80厘米,有长达1.2米的纪录,“鱼之大,一锅炖不下”,鱼摊上常将大个体腰斩或切段出售;呈褐色或黑褐色,深浅不一,一条鱼身上也可能深一块浅一块,有斑点或斑纹;肉质清爽弹牙,口味鲜甜,宜清蒸、家常烧、酱焖或煎烤,备受青岛人民青睐的经典土著鱼。

3.桂皮斑鲆/Pseudorhombuscinnamomeus

图9

俗名稀毛、晴天烂,或花鲆,其实不怎么花,牙鲆科另有一个花鲆/Tephrinectessinensis。体椭圆形,面相比褐牙鲆略温和,有点憨憨的感觉,一般呈褐色,与桂皮颜色相近,名字大概就是这么来的。传说是“青岛特色鱼”,消失多年后又重现黄海,但《中国鱼类名录XIII》却记载该种分布于我国各海,非青岛独有。市面上不多见。

4.高眼鲽/Cleisthenesherzensteini

图10

图11

图12

又名郝氏高眼鲽,俗名高眼、长脖、偏口等。体长卵圆形,尾柄狭长(“长脖”之名即源于此),长20厘米左右,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几乎没有斑纹。黄、渤海鲆鲽类中资源最多的一种,在菜市场往往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出售,卖相惨淡,售价低廉。虽档次不高,但青岛人中好这一口儿的不在少数,适宜煎炸或晒制鱼干,红烧则易碎。

5.石鲽/Platichthysbicoloratus

图13

图14

图15

英文名stoneflounder,俗称沙板、石夹子,在名字的问题上,中外所见略同。体卵圆形,比高眼鲽更显短宽,长30~40厘米,褐色或灰褐色,有暗色斑纹或白色斑点;无鳞,但“身上长石头”,背鳍腹鳍边缘均有坚硬状不规则的石骨数块。不好吃,难入青岛老饕之法眼,在日韩却颇受追捧,常用来制作刺身。不受国人待见,却能取悦东邻的鱼还有不少,正是:汉恩自浅胡自深,鱼生乐在相知音......

6.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yokohamae

图16

英文名marbledflounder,俗称黄盖、小嘴、沙盖。体卵圆形,深褐色,具不规则斑。乍看与石鲽形态相似,但该种有鳞,尤其是背面的栉鳞犹如鸡皮疙瘩一样明显,而石鲽是全裸的。在黄渤海的捕获量仅次于高眼鲽,在青岛市场的存在感微弱,据说也是出口日本为主。另有近似种尖吻黄盖鲽/P.herzensteini,黄海有分布,数量较少,略。

7.圆斑星鲽/Veraspervariegatus

图17

英文名spottedhalibut,俗名花斑宝。网传山东沿海有“春花秋鳎”之说,“花”即“花斑宝”,但我看过威海放流本种的新闻,却从没在青岛地界上接触过这东西,想必应该有,只是我孤陋寡闻罢了。体卵圆形,暗褐色,背、臀鳍各有2纵行约5~8个黑褐色圆斑,鳞中央灰白色呈星斑状。与大菱鲆相比,本种颜值犹有过之,在丑货扎堆的比目鱼中堪称出众。听说好吃,清蒸或红烧。有近似种条斑星鲽/V.moseri,极少见。

8.星突江鲽/Platichthysstellatus

图18

图19

又名星斑川鲽,英文名starryflounder,俗名花豹子、花边爪,可进入东北图们江等淡水水域生活。体长椭圆形,雌鱼褐色雄鱼紫红,奇鳍上具深色条斑,颜值尚可,甚至有几分帅气。突出特点是颠覆“左鲆右鲽”的惯例,东亚北亚的97%以上的个体左倾,大洋彼岸则有30~50%的右倾。日本人爱吃,青岛海域有分布,但菜市场及饭馆好像没有,也许又卖给日本了吧。

9.亚洲油鲽/Microstomusachne

图20

图21

俗称油扁。体卵圆形,头短小,吻端钝尖,有点像放反了的桂皮斑鲆;黄褐色或或偏黑,侧线上有3个深色圆斑(不仔细瞅看不见)。体表粘液多,皮肤松弛,由图9.2即可知之,油脂麻花的很不清爽,肉质偏软,不太适合本地口味。日本人视为较高档食材,称“婆鰈”,英文名“slimeflounder”,似可翻译为“黏鲽”。青岛偶见。

10.虫鲽/Eopsettagrigorjewi

图22

图23

英文名Shottedhalibut,青岛呼为“七星鱼”。体长椭圆形,吻钝短,长得有点像油鲽;淡褐色至深褐色,散生许多大小不等的暗褐色环纹,最大环纹不大于眼径,体中部上下3对最大,“七星”之名就是从环纹上得来的,但那环纹并不像星,英文名中的shotted倒是很传神。产量较低,但肉质甚佳,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家庭鲜食,大者红烧、小者油炸。

11.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cornutus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英文名ridged-eyeflounder,俗称鼓眼儿。体卵圆形,长不足30厘米,红褐色,头小,双眼大而鼓,密布深褐色圆点或不规则点(图11.3是日本人拍摄的白化个体,像雪一样纯白)。某度百科称其“肉味一般,为次要经济鱼类”,次要与否另当别论,“肉味一般”则大谬,鼓眼儿是青岛人的心头好,酱焖、干炸都是美味,比高眼鲽强多了。

12.焦氏舌鳎/Cynoglossusjoyneri

图28

图29

又名短吻红舌鳎(还有叫长吻红舌鳎的,好像是合并了),英文名Redtonguesole,俗名舌头鱼或鳎目。体长舌状,长—mm,很侧扁,头长至多等于头高;刚捕获时呈淡红褐色或粉红色,新鲜度下降后会明显暗黑化。“治大国如烹小鲜”,像这么欠扁的鱼,比鞋垫厚点儿也有限,能用的烹调手段也就只有煎炸了。

13.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图30

图31

图32

英文名Chinesetonguesole,俗称鳎目、龙利鱼,“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说的很有可能就是它。体呈长舌状,吻略短,前端圆钝,暗褐色;雌雄个体差异较大,雌鱼最长82厘米,雄鱼最长42厘米。北方传统名贵鱼类,大规格的野生个体售价动辄超千元,“五斤鳎目”换喇叭肯定划不来,怪不得喇嘛不愿意。其肉质洁白细嫩,最宜清蒸,红烧稍落下乘。

14.带纹条鳎/Zebriaszebra

图33

图34

俗称花牛舌、花鳎。体长舌状,甚侧扁;黄褐色,由头至尾有12对黑褐环带或20~23条横带;尾鳍黑褐色,中段有黄色横斑,后段有圆黄斑,后缘淡黄。黄渤海唯一的鳎科物种,设色艳丽如金环蛇,在普遍灰头土脸的北方鲽形目中颇为出挑。产量不高,次要经济鱼类,可供食用,以生鲜或干渍利用之。菜市场偶尔有售。

15.马舌鲽/Reinhardtiushippoglossoides

图35

图36

饭店常见菜品“红烧鲽鱼头”,通常取自马舌鲽。又名格陵兰大比目鱼或格陵兰庸鲽,商品名或称俄罗斯深海鲽鱼,英文名Greenlandhalibut,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均有产出。体型壮硕,长可达厘米,身体两侧均有颜色,这一点与大部分比目鱼不同。鉴于该种既非本地物种,也不在青岛养殖,纯纯的舶来品,就排名在最后吧。

市场常见的比目鱼只有6种

根据本砖家长期巡视菜市场的经验,真正称得上常见的比目鱼有6种,2鲆2鲽2鳎:大菱鲆、褐牙鲆、高眼鲽、角木叶鲽、焦氏舌鳎和半滑舌鳎,大菱鲆、褐牙鲆和半滑舌鳎有规模化的人工养殖,来源充足。除此6种外,石鲽、带纹条鳎和钝吻黄盖鲽偶尔出场,别的种类极少遇到。此外,在黄海有分布的还有一些可能更少见的鲆鲽类,如五眼斑鲆、黑光鲽、粒鲽、长鲽、栉鳞须鳎等,全略。Over。

相关链接:

1.中国近海带鱼种类大全

2.云南土著鱼类,吃过三种算你狠

3.黑龙江鱼类之“三十二杂鱼”图谱

4.黑龙江鱼类“三花五罗十八子”名实图考(最新修订版)

5.各种常见鳕鱼简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