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经的吴淞老街新民晚报 [复制链接]

1#

有百年历史的吴淞老街拆了20年了,一些老吴淞人时常会怀念过去的那段日子。

一提吴淞老街,就会想到淞兴路。淞兴路是吴淞镇的主要街道,也是吴淞的代名词。其实,淞兴路的四周也有很多纵横交错的小路小街,住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每天都有不少市井故事在发生。

吴淞大桥把淞兴路一分为二,东面人气足、商业繁荣。西面都是小摊小贩,还有上棉八厂长长的黑竹篱笆墙和低矮破旧的平房。

吴淞老街有三个时间段。早上,最热闹的当数菜场。淞兴路班溪路口的叫大菜场,西朱消防队那边叫小菜场。当时,菜场里什么都要凭票供应,分为大户小户,去晚了还买不到东西。所以天不亮,菜场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当年买菜都是用大小不一的竹篮子,有时竹篮和砖块还可以代人排队。那个年代没有冰箱,用不着买很多的菜。你看到有人拎了大篮小篮的,家里肯定要来客人,或者是节日到了。

买好菜,天已大亮。*浦江边有忙忙碌碌装卸货物的,有从浦东三岔港过来卖鱼虾蔬菜的;江面上的轮船和小舢板来来往往,海事部门用高音喇叭不停地指挥着;北兴路口有几个老太躬背在刷马桶,贝壳在马桶里发出哗哗的响声;小饮食店里坐满要去上班的人们,喝着豆浆咬着大饼;店门口还排着小长队买油条的,有的用粗稻草、有的用筷子一串,拎回家去过泡饭;有点经济条件的,坐在“合兴馆”宽畅的店堂里吃碗盖浇面;也有人喜欢到“小广东点心店”,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煞是好吃,还有那喷香的牛肉包子……这个画面,真像一支美妙的晨曲。

上午八点以后,淞兴路恢复了平静,各家商店卸下排门板开门迎客。淞兴路上的商店一家连着一家,各有特色。“勤丰”的南北货就像吴淞的“邵万生”,“汉和理发厅”“海燕照相馆”在吴淞很有名,算高档店家。值得一提的是,“海燕照相馆”旁边很破旧的两层楼房,底楼曾是“一德大药房”,楼上是抗战时期新四*吴淞情报组联络站。电影《51号兵站》便是以它为原型拍摄的,那段故事就发生在吴淞及淞兴路上。

淞兴路原是一条鹅卵石铺的弹硌路,车辆极少。有一阵子知青上山下乡,有些去了崇明、长兴、横沙的农场。他们乘船回市区,吴淞是必经之路。吴淞码头没有公交车站,必须经淞兴路到吴淞大桥那里搭路、51路。遇到知青们回市区、去农场或者星期天,淞兴路上摩肩接踵、煕煕攘攘,像节日的南京路一样热闹。

中午以后的吴淞老街很安静。吴淞是个工业区,有好几个万人大厂,很多工人家就落在吴淞,到了下班时间,吴淞老街又会热闹起来。特别是夏天,家庭主妇们早早地烧好几个菜,小孩子拎了热水瓶到饭店里买零拷的生啤,或者在油酱店零拷五加皮、土烧白酒,搬一个小方桌在家门口,家人边吃边聊,还和邻居吹吹牛皮茄茄山河。

吴淞老街的夜晚也不是漆黑一团。*浦江边的海滨公园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和*浦江交叉的蕰藻浜岸边也有隐隐约约的人影。淞兴路近北兴路还有一个吴淞工人俱乐部,里面有图书阅览室、舞厅,还有一个可以容纳二三百人的小剧场,经常有各个剧种来演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些时光,都还活在老吴淞人的记忆里。(朱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