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曹雪芹生活过的扬州,富足到什么程度乾隆惊 [复制链接]

1#

引言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清朝康熙末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年)除タ。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近半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正是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封建统治相对稳定的所谓“康乾盛世”。

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李自成为首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统治者,建立了大顺*权。在明朝大官僚大地主吴三桂的勾引下,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贵族统治者,乘机领兵进入关内,镇压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在北京建立了封建的专制主义的清*权。

在满汉地主阶级共同镇压农民起义、镇压群众性的抗清斗争过程中,社会经济曾遭到严重的破坏,明朝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城市惨遭洗劫。康熙年间,社会经济才逐渐快复,并有所发展。乾隆初年,在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社会经济出现了异常繁荣的景象。

农业是封建社会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因此,耕地面积的升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之ー。明末农民大起义前タ的天启年间(-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共有七百四十三万九千多顷,经过明清之际统治阶级的破坏,到顺治十八年(年)只剩下五百四十九万三千五百多顷,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雍正二年(年),即曹雪芹诞生后数年,经过了八十余年的恢复,耕地面积上升为六百八十三万七千九百ー一十四顷,曹雪芹死后不久,即乾隆三十ー年(年),再増为七百四十ー万四千四百九十五顷,已经接近明末耕地的最高数字了。

人口数字的增减,也是衡量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个重要因素。明末天启三年(年),全国人口总数有五千一百六十五万多人。经过明清之际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屠杀,以及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广大农民逃亡。

顺治十七年(年),户ロ册上只剩下一干九百零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入,减少了五分之三以上。康熙五十年(年),即曹雪芹出生之前几年,增加到二千四百六十多万人,但还没有恢复到明末人口的一半。康熙五十一年(年),清统治者实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办法,把人丁税固定下来不再增加。

雍正元年(年,又进一步实行“推丁入亩”(又称“丁随地起”)的办法,把应征的人口税,分摊在土地税内,按亩征收。这种赋税制度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乾隆六年(年),即曹雪芹开始写《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前后,人口突然激增到一亿四千三百四十一万多人。乾隆五十五年(年),正是高鹗完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前后,全国人口再次增加到三亿零一百四十八万多人,大大超过了我国历史上任何个朝代的最高纪录。

这些土地和人口的数字,都是从清朝官方档案和私人著作里记录下来的,一定很不精确,隐瞒和遗漏之处必定不少。但是,它无可置疑地反映了从清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衰微破败景象,到雍正、乾隆时期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总趋势。

随着耕地面积和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恢复,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也随之日益繁荣起来。就与《红楼梦》有关的扬州、苏州、江宁、北京四大城市来看,到雍正、乾隆年间,不仅恢复了明代的盛况,而且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有自己特点的工业城市了。

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一诗中,有“扬州旧梦久已觉”的诗句。可见曹雪芹幼年时,曾在扬州住过。

淮扬地区,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东近大海,西濒运河,方圆数百里之内,河湖纵横,水陆交通方便,渔业盐业都很发达。扬州城,在清代前期,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基地,也是东南各省漕粮北运,船帮必经的咽喉要道。

乾隆年间,两淮每年的赋税,相当于全国商业总税收的一半。因此,清统治者,对扬州盐务一向十分重视。为了牢牢地控制食盐的产销,便于征收盐税,增加国库收入,自清初以来,即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使,选派内务府中的亲信充任此项要职。

清初扬州的盐*制度,系沿袭明代的“纲法”而稍加修改制定的。所谓“纲法”,就是根据盐的年产量和行销量而制定出“钢册”,然后再招商领“引”(扬州每司定三百七十斤)。盐商按引每年向国家交纳盐彩,宫盐又称“引盐”。淮扬地区的“引盐”,远销安徽、词南、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上游各地。盐商们多雇佣私商“船帮”,或通过官方船只,由长江逆流而上,运往各地销售。康熙四十三年(年)十二月,曹寅向皇帝报告,他和李煦所造的江船及内河船只,在本年内可以完工,就是指的这种运盐船。

盐的利润很高,转运到汉口等地以后,一斤盐卖“五六十文不等”,利润高达两三倍以上。在盐商们暴利盘剥之下,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劳动人民,由于生活的贫困买不起盐吃,只好“积日累旬,坚忍淡食”。这些富商大贾,通过种种残酷的剥削手段,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扬州盐商,到雍正、乾隆时期,已经成了囤积居奇,垄断专利的全国最大的商业资本之一。

上自清朝皇帝,下至官僚地主和盐商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康熙年间,刑部尚书徐乾学曾把贪污来的十万两银子交给扬州大盐商项景元从事投机贸易活动;而当时作为巡盐御史的曹寅和盐商项景元的关系,也是非同一般的。康熙四十四年(年),康熙皇帝玄烨南巡到扬州时,在曹寅的引见下,破格接见了盐商项景元。当清*府在财*上有了难时,扬州大盐商也总是给予大力支持的。

如乾隆五十ー年(年),清*府镇压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三年(年),两淮盐商江广达,“情愿公捐银二百万两,以备犒赏”。嘉庆年间,清*府因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农民起义,极感*饷匮乏,扬州盐商鲍漱芳则积极向清*府“输饷”,乾隆十八年(年),乾隆皇帝弘历南巡时,扬州盐商捐了二十万两银子修建临江等处行宫。

据说,乾隆到了扬州,去“大虹园”游览,指着一个景色秀丽的去处,对他的随从们说:“这里多象北京北海的琼岛春阴呀!可惜缺少个白塔”!扬州盐商总纲江某,为了讨好皇帝,仅索取白塔的图样,就拿出一万两银子来贿赂皇帝的侍臣,“鸠(纠。聚集)工庀(寤正。备)材,一夜而成”。连乾隆看了也惊叹“盐商之财力伟哉!”以上事实,可见清*府与扬州盐商之间,在*治上、经济上都是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的。

这些大盐商们,在皇帝和官僚的纵容下,对劳动人民肆意盘剥,一个个变成百万富翁,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们“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俳优伎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为泥沙”。各地盐商都是如此,而淮扬盐商更甚。

乾隆也说:“扬州盐商,……拥有厚资,其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扬州这个自隋唐以来就十分繁华的城市,到了十七、八世纪的清代,由于盐业与漕运的发展,与之有关的其他商业,也日益发展起来。如供应富商大贾、达官贵人衣着的绸缎铺,多集中在多子街(又名缎子街)。

绸缎的品种有八团、大洋莲、拱壁兰等;在颜色方面,有蓝、硃、墨、库灰、泥金*、高粱红、樱桃红等。特别是供有闲阶级消遣之用的酒楼茶肆,更是十分繁盛。茶馆多集中在北门桥一带,有扬州茶肆“甲于天下”之称。酒楼则集中在虹桥附近,酒馆里摆满了通州雪酒、泰州枯酒、陈老枯酒、高邮木瓜酒、五加皮酒、宝应乔家白酒、绍兴老酒、高粱烧酒等南北名品。

结语

康熙年间,孔尚任对扬州的繁盛情况,有过这样的描述:“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朱桔*橙香者櫞,蔗仙糖狮如茨比。一客已开十丈筵,客客对列成肆市”。在这些大官僚、大商人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生活背后,不知挥霍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膏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