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控至今,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有忧心忡忡的经济学家在网上算账,看封控期间上海的经济损失有多大。也有上海普通家庭,苦着脸算着自己一个月花了多少钱团菜。看了令人咋舌,特殊时期,蔬菜肉食贵了太多,三口之家一个月花了七千元。笔者所在小县城,也封控了十几天,也来算算我们的支出吧!
封控第一天,传来了因有病例要封城的消息,于是乎,被这几年频来频往的疫情锻炼了的居民,立马杀进小区超市采购。笔者也是其中一员。小小的超市里,用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不问价钱,不挑质量,看见就拿,货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的变少,变空…人在这个气氛的影响下,理智这个东西就开溜了,我也奋勇上前,抢购了一袋二十斤的大米,一袋二十斤的面粉,两袋挂面(一粗一细),蔬菜若干(也就是一大袋)详见下图。因为小区超市肉类少,我下去的时候就已经空了,所以没买肉类。
大包小包扛到家,算一下帐,大米六十五元,面粉五十元,挂面十二元,蔬菜一大包四十三元。合计一百七十元。
冰箱放不下的,放到地上
接下来的几天,日渐紧张。连楼门也不让下了。心里也有点恐慌,有点后悔。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解封,后悔自己第一天买的东西太少,导致缺的东西太多。索幸群里社区发来消息,可以线上购物,小区的一个较大的超市收单,配送。于是,接着买。
解封不知道啥时候,那米面不能少。上次储备的现在看看,还是少了。于是一样再来一袋,一百一十五元,菜自然还得接着买,又一大袋,肉可以定了,但是不知道能不能长期供应(群里有人说没猪可杀),于是一次买十斤,瘦肉五花各五斤,家里孩子爱吃饺子,再来两斤肉馅。花了一百六十多。合计二百二三十元。(具体多少记不太清了)
东西送到手,有点差强人意。菜不够好,肉没有去皮,于是家庭主妇操刀上阵,用家里的菜刀去皮。从来没干过,纯属赶鸭子上架,结果可想而知,去皮去了至少二斤肉。汗。
看看储备,家里的油也不多了,超市的油没有纯花生油,有的也贵了些。精打细算的主妇,在业主群里得到消息,小区居民有一家里有多余出售的花生油二十斤,赶紧定下,十元一斤,二百元拿下。油到手松一口气,家里有油吃了。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大件解决了,生活用品也不能少。纸抽,香皂,牙膏,沐浴露,洗衣液,零星用品,几百元轻轻松松就花掉了。
家有孩子,蛋奶不能少,纯奶酸奶一样一箱,几天就完。儿子爱吃鸡蛋,平时四块多钱的鸡蛋涨到了六块多,咬咬牙还得买。蜗居在家不出门,三餐是头等大事,得荤素搭配,得营养全面,线上的饮食渐渐充足,也有了一些特色小吃,清风店的烧鸡,东街的焖子,老张的凉皮,也可以线上买了。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大人还可以忍,小孩没零食忍不住。又是一项开支。呜呜,零食花的钱可不是零钱,比买菜都多。尤其是雪糕,都不知道啥时候涨的那么多,苦咖啡从两元变四元,巧乐兹四元,随便五元,家有俩孩,一兜雪糕十几根几十元,吃不了三四天。
水果不能少,苹果两块五一斤,买十斤,香蕉三元,隔几天一回,草莓二十五元一小盘…
孩子的文具,家里的猫粮,猫砂…
算着算着,已经没法累加了。因为日日有花销,零零散散,记不住了。另加上每月一千八的房贷。而这一切,是建立在家里毫无收入的情况下…
封控十来天后,手机上的提示音如电闪雷鸣,儿子和老公的保险该交了。一万七千元。虽然有两个月的滞留期,但也是早晚要出的钱。可封控的时候,谁知道什么时候解封,什么时候复工,什么时候可以挣钱。和老公开玩笑,日子过不下去了,晚上睡觉把窗户关好,老公正正经经的回答:别瞎想,你还有俩孩子呢!再汗
必要的花费必须出,一边出一边心里打鼓,从来没像现在这样盼着解封,盼着上班。
索幸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我们熬到了解封,日子渐渐恢复了常态。心中也紧着一根弦,谁知道下一次疫情什么时候到来?珍惜平常的日子,多挣少花,就为了意外再次来临时,有花钱的底气。加油吧,和我一样受疫情困扰的家人们!